首頁 >> 贊頌人生 >>新闻资讯 >> 中世纪风格的“丧葬一条龙服务”
詳細內容

中世纪风格的“丧葬一条龙服务”

 本期继续讨论中世纪死亡主题。虽然有时让人觉得好笑,但是中世纪对欧洲来说确实不是一段愉快的经历,浓烈的神棍气氛和各种飞来横祸,让中世纪的人上至王公贵族下到贫民百姓,都对死亡有一套深刻独特的理解。


中世纪丧葬101  如果逃过了出生、幼年的危险,逃过了疾病、流行病、战争危险、工作事故或分娩之险,就可以活的和现在一样长。——关于中世纪生活的纪录片  有人曾说,人的一生只有两件事是确定的,一件事是已经出生,另一件事是终将死亡;又有人说,人也许并不是生来平等,不过死亡对每个人都一样公平。中世纪,人的命运在出生那一刻几乎就被注定,高低贵贱一生无法改变,但是至少在死神面前,众生都是平等的,这也是中世纪人普遍认同的哲学常识。
中世纪的人老了怎么办?  在中世纪,人的预期寿命不会超过65岁,也就是说能够挨过这个年龄的人是少之又少的。然后按照题头那个说法,真正能够活到这个岁数的,大概也只有修道院中混吃等死的教士们,普通的人大概很难撑那么久。  你才混吃等死!我们是为上帝服务的!
  而且老年人除了要忍受衰老病痛的折磨之外,还要遭受社会的白眼。在物质匮乏的社会环境里,每个人都会工作到完全动不了为止,而失去工作能力、混吃等死的老人则不会受到太多的照顾。我们可以在日本电影《楢山节考》中找到类似的场景,在电影中掉了牙的老人家会被儿子背到山上丢弃,以节省家里的口粮。而在中世纪,因为丧失了劳动能力而冷落嫌弃老人,也被人们所普遍理解。
←电影《楢山节考》展现了残酷的弃老文化。弃老现象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有,印度人就把弃老美其名曰“归隐修行”。使阅读更流畅Y(^_^)Y  因为交出了财务大权而失去家中的地位,甚至落得孤苦伶仃的下场,所有老年人都会心有不甘吧。所以当我们在看巴尔扎克的《欧也妮·葛朗台》中的老葛朗台,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、莫里哀戏剧中的阿巴贡——这三个著名的吝啬鬼的时候,看到他们时刻警惕着手中的每一个铜板,连自己的子女都不放松分毫,都会觉得这三个人病态而荒诞。可是放在现实生活中考虑,那么这种抠门就很好理解了。直到18世纪末期,欧洲出现了针对养老的保险业务,这种极品的抠门老人才变得不那么普遍。  不过“好在”少有老人被嫌弃很久,农民甚至很少能活过50岁。这只是自然死亡的情况,在中世纪连喝口凉水都有可能腹泻而死、过个河小船也说翻就翻了,意外死亡的情况简直五花八门。还有恶性刑事案件呢,比如在偏远的地方遇上盗贼,在热闹的城市晚上则害怕入户打劫,死神总是不经意地降临。

↑由于死亡无处不在,特别是大瘟疫时期,中世纪流行起这种名为《死亡之舞》(Macabre)的艺术母题,人们用这种方式弱化对死亡的恐惧。
中世纪人如何看待死亡?  对于基督徒来说,人生就像一个通往上帝和乐园的通道,而死亡则是这个通道的出口。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,一生都在为死亡做准备。因为面临死亡的时刻,之前所犯的一切罪都没有机会再弥补。这就好像考一份考卷,等到终场铃声响起的时候,必须得停下笔不能再写。考试都有停笔的时候,大家担心的只是没考好而已。
  时间到!交卷了喂!  而死亡,对于中世纪的基督徒来说也一样。大家期待的是“好死”,而害怕“坏死”。基督教布道是这样告诉信徒们:死亡是多种多样的,并非只有否定意义。最主要的是,死亡应伴随着圣事,这才是“好死”。经过圣事的死亡能让人产生一了百了的快感。灵魂“冲破了牢笼,结束了流浪,放下沉重的包袱,拜托了百病缠身的侵扰,不用再担心遭遇危险,也不用担心祸事发生,所有的债务都已偿还,诸般尘缘皆以了断,回归了家园,享受幸福欢快的长眠。”

↑中世纪人脑补的“好死”的情形,也就是得到救赎升天,加入到我主大家庭里。  而“坏死”呢,指的是死之前没有经过基督教的圣事。曾经有次我和朋友在某个群里谈及死亡,有个朋友说如果能在睡梦中安详地死去那就最好了。可是这种情况,在中世纪则被视作“坏死”,认为这是在夜里被魔鬼给抓走了。为了避免这种死亡方式,人们会在卧室的一个桶中盛放圣水,或是在睡前在卧室的四个角落洒水,以祈祷不要在梦中死去。  睡什么睡!起来死!
  所以如果遇到事故而死,比如在旅途中跌下马或是翻了船,没机会做忏悔礼、没有领圣体礼,没有举行所有临终圣事的机会,糊里糊涂就下了地狱,这才是真正令人恐惧的。中世纪地狱概况
↑中世纪地狱图。  中世纪人心目中的地狱“从外表上看像是一群烧着的岛屿,锤子敲铁砧的声音在四周回荡,一个铁匠魔王口喷烈火从铁匠鋪中跳出来,手执木槌和火钳。一个巨大的齿轮不停地将灵魂撕裂……所有的恶魔都是砖工和铁匠,一个周期结束的时候,这些新工匠便开始在铁砧上锤打灵魂,并鼓动起高炉的巨大风箱……”渴望救赎,害怕地狱,人们不希望自己在人间犯下罪孽遭受无尽的苦难。  到了12世纪,在人间、地狱之间多了一个停留灵魂的场所——炼狱。根据1438-1445年佛罗伦萨会议的说法,人死之后只有完全纯洁的灵魂才能直接进入天堂,犯大罪的则直接投入地狱接受永罚。那些犯了小罪或者犯了能被豁免的罪但没有完成补赎的灵魂,不会上天堂也不会下地狱,会被安置在炼狱中进行“补完”,之后才能上天堂。
↑炼狱看起来还可以再抢救一下。
死亡来临前的准备工作  中世纪的人们,渴望上天堂,恐惧地狱,如果这两项处所都无法选择,那也要在炼狱中少受几年苦。整个中世纪的葬礼程序都是围绕这个目标“设计”的。  在基督教传播初期,欧洲各地的哥特人、维京人都有自己的葬礼仪式。随着基督教的传播,葬礼也慢慢被基督教化了。在欧洲中世纪,葬礼完全掌控在教会手中,葬礼的全过程都贯穿了天主教教义。
  整个小区的丧葬一条龙,都被我们集团承包了! 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基督教的垄断下,中世纪人的临终安排标准步骤。
step 1立遗嘱  将死的人首先要做的是立遗嘱。债务问题是首先要考虑的。当时宣扬的一种观念认为,如果在死之前不处理好债务问题,没有把生前未归还的债务还清,或者没有指定亲属继续承担起来,那么死者肯定要去炼狱里先还债,而且他的亲属有可能会被以幽灵的形式被拘捕起来,这样就危害后人了。  遗嘱中除了要合理分配遗产之外,还要给教会和社会上的弱者留下捐献。这是赎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因为中世纪识字的人有限。所以遗嘱很大程度上是口述的。为了避免篡改遗嘱引起纠纷,一个遗嘱通常有多名公证人在场记下来(也是用脑子记)。然后到了法庭上,法官会挨个询问每个公证人,把他们复述出的内容进行核对。
step 2找神父  在立遗嘱的时候,家人会去教堂通知堂区的神父。接到通知后,穿着短白衣、脖子上挂着圣带的神父就会赶来了。要知道中世纪的教堂也许离死者的家很远,并不是所有神父都愿意履行这个宗教责任,所以在这个方面教会做出了严格的规定,要求在堂区出现死亡时,神父必须要到场。

↑中世纪神父被请来举行临终关怀,这个画风你敢再惊悚点吗?  神父来了,他一边走进门,一边鼓励这家的人们向上帝祈祷,并径直走向弥留者的床边,接受他的忏悔。对待临终的人,神父并不会稍加仁慈,而是非常严厉地指摘他们生前做过的错事,甚至恐吓他们。在教会看来,让临终的人陷入深深的懊悔之中,有助于这些灵魂的赎罪。到了忏悔的最后,神父对他们所有的罪都做了宽恕,让临死的人在经受一番过山车似的心灵激荡后,终于得到了满足和平静。

step 3领圣体  接下来是领圣体。神父会先给临死的人看一块压着耶稣受难像图案的圣体饼,然后递给他让他领受。领圣体的人要坐直起来,围在床边的人要双手合十为他祈祷。

↑领圣体。
step 4敷油礼  对待生病而死的人,需要在此后增加一个“敷油礼”的仪式。从犹太人开始,就认为油可以清除疾病治愈健康,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了中世纪。人们认为,对因病临死的人施敷油礼,可以帮助他升上天堂。

↑敷油礼。
如何举行葬礼?  生命之火慢慢熄灭了,放在鼻子下的羽毛好几个小时也不会有反应。人死了,灵魂不知去了哪里。于是家人把尸体从头到脚洗干净,还会请来剃须匠为他刮胡子,用棉花或是其他东西将死者的七窍给塞上,再把他摆成特定的姿势。一种是祈祷的姿势——将他的拳头捆起来,保持双手交叉在胸前;另一种是谦恭、害羞的姿势——因为没有穿衣服,于是把他的手遮挡住私处。  而“寿衣”呢?在实践中是有分歧的。有的人裸体,只裹上一层裹尸布;而有的人为了能够帮助灵魂穿越这最后的旅程,穿上了朝圣者的乞丐装;而很多王公贵族会把自己打扮成修士或者骑士,作为自己用祈祷和刀剑守护基督的象征,希望灵魂能得到庇佑。

↑中世纪(有钱)死者的标准姿势和装备。  在灵床前放声哭泣并不被鼓励,教会要求对于丧亲之痛保持一种审慎和压抑的情绪,妻子如果能只挂上一滴眼泪,既让人看见她的痛苦又能够保持住品行,那是最好的。15世纪的时候,开始流行招募专业的“哭丧人”,不过与中国那种哭天抢地的职业哭丧人不同,他们的出现并不是因为亲属担心哭得不够动情惹人指摘,而是要哭得更文雅。他们穿着黑色的兜帽盖住脸,用一条哭巾非常有节制地擦去眼泪。  基督教葬礼举行讲究的是快,大部分只需要三天的守灵夜,有些甚至就在去世当天的白天举行葬礼。神父在棺柩上洒三次圣水,然后和参加的人一起吟咏《圣咏》。之后,死者被抬往教堂,家中的妇女是不能够参加送葬的,就算去也会被安置在送葬队伍的末尾。到达教堂之后,要开始一系列的仪式,比如“亡者日课”和“亡者弥撒”。

↑送葬的队伍,黑衣从那时起就是标配了。弥撒仪式  弥撒仪式是“炼狱”观念流行以后的产物,它的功用在于通过神职人员的代祷,帮助亡者的灵魂更快地从炼狱中得到救赎。谁也不愿意在炼狱中受苦,于是在中世纪末期,有钱人就要求给他的灵魂尽量多地举行弥撒,当然这也就以为这花更多的钱。亨利七世要求在他死后做1万次弥撒,还有财大气粗的领主要求做100万次弥撒的。当然这些钱都落进了教会的口袋。弥撒、赎罪券和大赦年,是中世纪教会发明的三大敛财工具。  做完仪式之后,送葬队伍要去最后的目的地——墓地。中国人是不愿意将坟墓安放在城里的,而在欧洲中世纪,墓地通常就在城里的大教堂边上。而14世纪黑死病流行期间,曾在城外修建的临时埋葬场所,在瘟疫过后就基本废弃了。直到16世纪人们发现墓地离生活区太近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,这才开始在城市外面新建墓地。

↑这个现代人画的中世纪葬礼表现画其实很说明问题,因为死亡在中世纪太稀松平常,所以普通人根本没有闲工夫搞什么守孝几年,基本上当天结束当天就恢复日常了。  做完了这一整套仪式,人们各自回家,重新开始各自的生活。毕竟“逝者长已矣”,生者也终将前赴后继,无可奈何。


服务热线
400-065-0201
周一至周五:9:00-18:00
邮箱:2824979503@qq.com
手机:150-3905-0201
地址:郑州市中原区升龙天汇广场3号院2051室
关注微信公众号
浏览手机APP
  • 電話直呼

    • 400-065-0201
    • 咨询客服 :
    • 道场咨詢 :
  • 扫一扫,与我联系

本站已支持IPv6 技術支持: 宗原文化 | 管理登陸
seo seo